破茧成蝶终展翅 自强不息绽芳华
杜丹妮积极参加日常训练。(图片由本人提供)
“小时候都会遇到难事,考试没考好、学不会新东西,但只要不低头,慢慢练、慢慢学,就一定能过去。”近日,在惠农区一小学的体育课上,惠农区残疾人运动员杜丹妮受邀义务当起“校外辅导员”,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,把党和社会的关爱,变成孩子们心里自强不息的种子,在幼小的心里生根发芽,教育孩子们长大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。
杜丹妮曾因车祸深陷人生低谷,却在黑暗中寻得曙光,凭借顽强的毅力和永不言弃的精神,从高位截瘫患者蜕变为优秀残疾人运动员,用拼搏书写了一段震撼人心的励志传奇。
2013年,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,彻底改变了杜丹妮的人生轨迹。因遭遇车祸,她不幸成为脖子以下几乎失去力气的高位截瘫患者。生活的剧变让她陷入无尽的绝望,翻身需要呼唤母亲,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依赖他人照料。深夜里,她常常盯着天花板陷入沉默,泪水早已流干,内心被巨大的无助和自我怀疑填满,不断质问自己难道余生就要成为家人的负担。
然而,亲情的温暖成为照亮她黑暗世界的第一缕光。母亲每日不辞辛劳地为她擦身喂饭,手上的老茧诉说着无尽的操劳;父亲虽不善言辞,却默默将她喜爱的书翻到常看的页面,无声的陪伴与一杯温热的水,传递着深沉的父爱。家人用不离不弃的守护告诉她,无论遭遇什么,都会不离不弃。
与此同时,党和政府、残联部门伸出的援手,为她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。残联工作人员那句“丹妮,残疾人不是只能待在家里,你有手有脑子,照样能活出光彩”,如同一颗希望的种子,播撒在她的心田,让她意识到人生还有别样的可能。
2018年,在残联康复项目的帮助下,杜丹妮的身体功能逐渐恢复,也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——成为一名残疾人运动员,开始练习铅球、标枪、铁饼。训练的艰辛超乎想象,握铅球对于常人轻而易举,她却只能用胳膊夹、手腕抵,经过上百次的尝试才能找到发力点;推轮椅时双手频繁磨破,绷带被鲜血浸透,老茧层层脱落,新伤叠加旧伤。但教练的耐心指导、家人的殷切期盼以及残联的关怀,成为她坚持的动力。她咬牙告诉自己,不能辜负大家的期望,要勇敢地走下去。
2019年,杜丹妮站上全国残运会的领奖台,斩获两银一铜的奖牌。当奖牌挂在胸前的那一刻,所有的痛苦与泪水都化作喜悦的泪水。她望向观众席,看到父亲那欣慰又骄傲的笑容,这不仅是对自己的证明,更是让一直为她揪心的家人终于松了一口气。
此后,残联持续为她的成长助力,帮她联系河北希望之家颈椎班学习生活重建技能,让她从心理上真正接受残疾的现实,学会与轮椅和谐相处,为未来的人生奠定了坚实基础。2020年,她荣获石嘴山市“最美残疾人”称号,这份认可激励着她不断前行。
2021年,备战全国第十一届残运会期间,残联全方位的保障让她没有后顾之忧,得以全身心投入训练。比赛中,当裁判宣布她获得女子铅球金牌时,她激动得热泪盈眶。这一年,她还被评为“宁夏残疾人十大人物”,荣誉加身的她更加坚定了为残疾人发声争光的信念。
杜丹妮开始承担起更多社会责任。她走进中学、训练基地,向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故事,用亲身经历传递“不放弃”的精神,鼓励孩子们勇敢面对困难。
在体育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同时,杜丹妮在生活中也不断突破自我。2022年,她被评为“自治区三八红旗手”,这是对她个人的肯定,更是对所有残疾女性自强不息精神的认可。去年,她加入助残企业,帮助那些和她曾经一样迷茫的残疾伙伴。通过分享经历、对接资源,助力他们重拾生活信心、寻找人生方向。她还尝试直播,在镜头前展示真实的训练和生活,向社会传递残疾人对平等和机会的渴望,证明残疾人也能活得精彩。此外,她将自己的故事写进《我眼中的惠农20年》,激励更多人勇敢面对人生的挫折。
回顾这一路走来,杜丹妮心怀感恩。她感谢党和政府将残疾人的福祉放在心上,为她提供实现价值的机会;感谢各级领导的关怀与鼓励;感谢残联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与支持;感谢教练和老师的悉心教导;感谢家人的默默付出;也感谢每一位给予她温暖的人。正是这些力量汇聚在一起,支撑着她在逆境中不断前行。她用实际行动打破命运的枷锁,从人生的低谷破茧成蝶,勇敢追寻属于自己的人生之光。(记者 韩瑞利)